Page 247 - 01
P. 247
三百年前「看見臺灣」:閱讀《臺灣番社圖》 六、三百年前臺灣的族群文化
至 於,有關當時原住民的分布,根據《裨海紀遊》的記載主要分佈在鳳山及諸羅兩縣。
其 中鳳山縣部分,郁永河提到了「土番十一社,曰上淡水、下淡水、力力、茄藤、放索、大澤磯、
啞猴、答樓,以上平地八社,輸賦應徭;曰茄洛堂、浪嶠、卑馬南,三社在山中,惟輸賦,不應徭;
另有傀儡番並山中野番,皆無社名。」對應於高拱乾《臺灣府志》的記載則為:
「上淡水社、阿猴社、搭樓社、大澤機社、下淡水社、力力社、茄藤社、放索社、小琉球社、加六堂社、
郎嬌社、卑南覓社。」其中小琉球社是郁永河所未提及的。這部分在現代原住民族群分類來看,主要
是屬於平埔族中的馬卡道族,以及卑南族與排灣族。
至 於諸羅縣部分,《裨海紀遊》則提到「攝番社新港、加溜灣(音葛剌灣)、毆王(音蕭郎)、
麻豆等二百八社外,另有蛤仔難(音葛雅蘭)等三十六社,雖非野番,不輸貢賦,難以悉載。---,
其深山野番,不與外通,外人不能入,無由知其概。」這裡提到諸羅縣番社有 208 社之多,不過若比
對高拱乾《臺灣府志》的記載,總共記載了「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籠社、麻豆社、大武壠社、大
傑巔社、倒咯嘓社、諸羅山社、阿里山社、打猫社、他里霧社、猴悶社、柴裡斗六社、奇冷岸社、大
居佛社、西螺社、麻芝干社、南社、二林社、大突社、馬芝遴社、阿朿社、東螺社、大武郡社、半線 246
大肚社、南北投社、蔴務捒社、沙轆牛罵社、崩山社、新港仔社、竹塹社、南嵌社、上淡水社、雞籠社、 /
289
木武郡赤嘴社、水沙連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鱗倒咯社、狎裡蟬戀蠻社、干那霧社」總共 40 社,
大抵以西部平原地區原住民為主,噶瑪蘭(宜蘭)地區、東部及山區原住民,多不在內。
除 了上述總括的敘述外,我們可以再透過郁永河由臺灣縣北上一路行程所走過的原族民族部落來
看當時的族群社會。
首 先,從 4 月 7 日(5.26)啟程往北,一天中他走過了新港社(臺南新市區)、嘉溜灣社(臺南
善化區)、麻豆社(臺南麻豆區)等三社,這是前文中提到的「四大社」中之三社,這些部落
在現我們所瞭解的都是屬於平埔族西拉雅族所居住的地方。
其 後,4 月 8 日(5.27)至 4 月 10 日,一路經過倒咯國社(臺南東山區)、諸羅山(嘉義市)、
打貓社(嘉義民雄鄉)、他里務社(雲林斗南鎮)、柴里社(雲林斗六市)、大武郡社(彰化
社頭鄉),這一路由臺南東山,一直到嘉義市,以及嘉義的民雄,到了雲林的斗南,以至於再來到雲
林的斗六,最後在彰化社頭停下腳步。這些區域在今天我們所認知的,基本上是屬於平埔族原住民的
洪雅族聚居的。
而 4 月 11 日至 4 月 12 日,則進入半線社(彰化市)、啞束社(彰化和美鎮),在原住民族分類
上則屬於巴布薩族。
同 4 月 12 日,來到大肚社(臺中大肚區),13 日由沙轆社(臺中沙鹿區)進入牛罵社(臺中清
水區),這地方所聚居的族群基本上是屬於拍瀑拉族。
由 於碰到梅雨季節的氣候因素,郁永河在牛罵社暫時停留,直到 4 月 23 日再度啟程,至 4 月 25
日止,郁永河由臺中的大甲社(大甲區)、雙寮社(大甲區),經過苗栗的宛里社(苑裡鎮)、
吞霄社(通霄鎮)、新港仔社(後龍鎮)、後壟社(後龍鎮)、中港社(竹南鎮),來到新竹的竹塹社(新
竹市),這個區域是屬於平埔族中的道卡斯族的範圍。
接 著 4 月 26 日至 5 月 2 日(6.20),郁永河走過南嵌社(桃園蘆竹區)、八里分社(新北八里區)、
淡水社(新北淡水區),最後到達內北頭社(臺北北投區),這裡已經是屬於凱達格蘭族聚居
的地方。
而 到了 5 月初,他更接見了由淡水社總轄的各社土官,他們是環居在臺北盆地的八里分、麻少翁、
內北頭、外北頭、雞洲山、大洞山、小雞籠、大雞籠、金包里、南港、瓦烈、擺折、里末、武溜灣、
雷里、荖厘、繡朗、巴琅泵、奇武卒、答答攸、里族、房仔嶼、麻里折口等二十三社,同樣是屬於凱
達格蘭族。